东营市人民政府人社局发布了《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东人社发〔2021〕5号),旨在明确未来五年内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该规划对于促进就业创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山东省“十四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是“十四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站在新起点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锚定保障民生和服务发展“两大核心职能”,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工作动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各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在东营人社发展历程上书写了精彩纷呈的时代华章,为推动东营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保障民生标准不断提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城镇新增就业每年保持在3万人以上,累计超过23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8.4%,就业规模、结构、质量不断优化提升,实现由依赖经济增长拉动的被动性增长向适应动能转换、创业带动的主动性提质增量转变,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精准行动,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工伤保险待遇实现16年连涨,失业保险待遇实现17年连涨,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覆盖面更加广泛、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由制度碎片化、发展不平衡向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转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分配秩序更加规范公平,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的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实现由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公平,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取得实效,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方式手段不断创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频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由注重治标、单兵突进向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转变,实现精准脱贫,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35人,为1.68万名困难群体代缴居民养老保险505万元,为5.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养老金11751万元,东西劳务协作扶贫“蓝海班”模式形成品牌,人社脱贫攻坚任务圆满收官。
(二)服务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始终坚持围绕大局、紧跟大势,在全市改革发展中的贡献度逐年提升,服务“双招双引”,制定出台人才引进系列政策措施,连年组织各类引才活动,每年有约2万名大学生选择东营就业创业,服务动能转换,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新企业职称自主评审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持续组织黄河口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达9.32万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开展农民职称评定,逐步形成了“以评为基础,以用为关键”完整的评审制度体系,连续举办乡村振兴传统技艺技能大赛,开创了“东营办赛模式”,吸引更多能人志士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乡村人才评价经验被国家人社部纳入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材。
(三)基层基础工作加速夯实,始终坚持固本强基,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根基进一步稳固,夯实政策基础,制定出台了稳定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体系、开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加快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等系列政策,搭建起相对完善的制度框架,人社各领域政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夯实服务基础,持续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在全省最早建立人社大厅服务综合柜员制,在全省率先建立社银一体工作机制,银行网点扩展到102个,就近办理格局基本形成,夯实技术基础,大力推进信息化人社建设,打造手机APP、自助服务终端、网上办事大厅“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日均线上办理业务1851件,先后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一体化、大业务平台建设和人社“一件事”综合服务平台试点,信息化驱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四)人社自身建设厚积成势,从2024年起,开展“改作风、强服务、提标准”三年行动,循序渐进,逐年提升,厚积成势,全局上下形成了争先率先、图优图强的浓厚氛围,坚持党建引领,以“阳光人社”党建品牌为统领,创建了“一体五联”党建工作机制,建成了党性教育实践中心,定期开展干部队伍业务集训,大力落实职务职级改革,多措并举激励弘扬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坚持创先争优,对外对标学习青岛、温州等先进地区的工作理念和经验做法,开展实地考察,制定对标清单,落实赶超措施;对内启动大竞赛大比武活动,搭建支部竞赛和全员练兵“双比武”平台,形成了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坚持创新驱动,每年都谋划推出一批创新项目,做到县级干部人人有项目,县区、科室个个有创新,逐步做成了惯例,形成了机制,多年来创新项目接力实施,层出不穷,“人人想创新、人人求创新”局面基本形成,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坚持用制度管人理事,构建“内控外审”工作机制,通过“内控制度促规范、外部评审防风险”,及时发现漏洞,完善防范措施,织密“安全网”,促进风险防控与改革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形成了“事事讲规范、人人守规范”的良好工作生态。
2024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人社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系列决策部署,主动适应防控需要,倒逼工作提标增效,“化不利为有利”,在变局中开新局,趁势而为、创新作为,探索建立了信息化驱动、实时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常态化推进四项机制,大力推行“不见面”“找上门”“市场化”服务新模式,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原有传统的工作方式,有力促进了人社工作理念的革新和服务模式的嬗变,为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开辟了新路径、建立了新标准、丰富了新手段,对人社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表1 “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2015年基数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2.96﹞
﹝20﹞
〔23〕
2、城镇登记失业率(%)
2、15
<3.5
2、65
3、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
94、5
>90
98、4
4、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万人)
〔0.2〕
〔0.5〕
〔0.7〕
社会保险
5、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21、3
126
133、3
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7、59
35
34、4
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61、07
65
68、58
人才队伍建设
8、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7、3
9、5
9、32
劳动关系
9、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9
99
99
10、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75
>75
64
1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99
>95
98、5
12、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
>95
100
公共服务
13、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130、26
180
209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党中央作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全市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为我们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新的发展空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面临的有利条件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给人社事业发展创造了崭新空间;东营经济强势反弹、逆势向好,让人社事业发展拥有了坚实基础;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为人社事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人社干部职工勇于进取、攻坚克难的热情空前高涨,为人社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从面临的困难挑战来看,我市发展仍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存在短板,人社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就业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优先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覆盖面不广,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矛盾存在潜在风险,人口老龄化加剧了社保可持续运行的压力;人才发展“大而不强”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技能人才总量和素质难以充分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新业态劳动用工政策和管理相对滞后,根治农民工欠薪任务依然艰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压力增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
全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十四五”期间新形势新要求,牢牢把握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国情省情市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孕育先机,努力开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2035年,东营市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在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更加彰显,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在2024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人都能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随着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公平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加能够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谋的发展局面;人才体制机制活力充分释放,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人才竞争力大幅提升;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智慧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第四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完善更公平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机制,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更加均等优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推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在新征程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 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人社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要求在人社领域有效落实,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强化宗旨意识,牢记为民情怀,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坚持服务大局,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任务使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找准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围绕全市发展大局、重大战略、重点项目,稳就业、强社保、聚人才、促和谐,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现代化强市建设。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人社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大力度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思维,加强对人社各领域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有效制度供给和政策协同配合,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充分考虑区域发展差异,促进政策间衔接平衡,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合理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第六节 主要目标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带动就业效应更加明显。“十四五”时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省统筹、失业保险基金和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安全持续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打造更富活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壮大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创新创业活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完善更公平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机制,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更加完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工资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基本建立。
——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大幅提升,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
——提供更高品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趋势,升级完善覆盖城乡、标准统一、内外协同、方便快捷的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智慧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复杂多样的服务需求。
表2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2024年基数
2025年目标
属性
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3〕
〔16.5〕
预期性
2、城镇登记失业率(%)
2、65
≤4
预期性
3、高校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
92、47
>85
预期性
4、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2、7
〔10〕
预期性
5、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0、91
〔3〕
预期性
社会保险
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7
预期性
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4、4
38、2
约束性
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68、58
71、5
约束性
人才队伍建设
9、新增高级职称人才数(万人)
〔0.45〕
〔0.6〕
预期性
10、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
〔1.65〕
〔1.12〕
预期性
11、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数(人)
15
20
预期性
12、高技能人才数(万人)
9、32
12、57
预期性
13、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2、94
〔10.5〕
预期性
14、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0、45
〔3.25〕
预期性
15、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万人)
1、36
>1.36
预期性
劳动关系
16、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64
>60
预期性
17、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98、5
>90
预期性
18、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100
>98
预期性
公共服务
19、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209
211
预期性
20、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
67
预期性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有效应对失业风险,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就业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加强就业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有效衔接,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重大建设项目,拓展和创造更多就业渠道和岗位,促进平等就业,增加高质量就业,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全面清理各类限制性政策,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员就业。
第二节 强化创业带动就业
完善创业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降低门槛,扩大规模,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尤其是初创实体发展,发挥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等政策效应,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发展,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业,引导鼓励大学生创业,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